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,信息的传递始终伴随着秘密与保护的博弈。从战场上的军令传递,到外交使节的密函往来,再到早期商业机密的守护,"如何让信息仅被特定对象理解"的需求催生了密码学的雏形。
而古典密码学——这一密码学史上最古老的篇章,正是人类用智慧与密码对抗的起点。
密码学的诞生:从军事需求到加密本能
古典密码学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数百年。据记载,古埃及的墓碑上就出现过刻有"变形文字"的铭文——这些并非纯粹的装饰,而是通过符号替换传递特定信息的早期尝试;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则记录了"蜡封密信"的故事:间谍将羊皮纸上的文字刮去后重写密文,再覆盖蜡层伪装成普通信件,这虽依赖物理手段,却已体现"隐藏真实内容"的核心思想。
但真正意义上的古典密码学,始于有明确规则的可逆加密方法。当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共享一套"加密-解密规则"时,第三方即使截获密文,若不知规则便无法还原原文——这便是密码学的基本逻辑。而这一逻辑的首次大规模实践,与一位军事统帅的名字紧密相连。
凯撒密码:位移规则的启蒙之光
"如果你想知道如何用密码书写,可以试试将字母表中的每个字母向后移动三位。"——这段描述指向的正是凯撒密码(Caesar Cipher),以罗马共和国末期军事统帅尤利乌斯·凯撒(Julius Caesar)命名。
据古罗马学者苏维托尼乌斯记载,凯撒在与高卢人和庞培作战时,曾用此方法加密军事命令:将字母表中的每个字母按固定位数(通常是3)向后替换(如A→D,B→E,…,Z→C循环),接收方只需反向位移即可解密。

例如,明文"HELLO"加密后为"KHOOR"(H→K,E→H,L→O,L→O,O→R)。这种加密方式被称为单表替换密码(Monoalphabetic Substitution Cipher)的特例——它通过固定的位移规则建立字母映射关系,本质是将26个字母的排列顺序整体平移。
凯撒密码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实用性(罗马军团借此保护军事机密),更在于它首次明确了"加密规则"的概念:信息的安全性依赖于规则本身的保密性。
然而,这种依赖也埋下了隐患——一旦敌方猜到使用的是位移加密(例如通过统计密文中高频字母推测对应明文字母),只需尝试有限的位移位数(最多25种可能),即可暴力破解。事实上,凯撒的甥孙屋大维(后来的奥古斯都皇帝)虽沿用了类似方法,但将位移量改为1(A→B),可见早期密码设计者已意识到"规则简单易被推测"的风险。
替换密码的进化:从单表到多表的复杂尝试
凯撒密码的局限性很快被意识到:固定位移的规则过于简单,容易被频率分析(通过统计密文中字母出现频率推测明文)破解。于是,密码学家们开始探索更复杂的替换规则——替换密码(Substitution Cipher)应运而生。
1. 单表替换密码:字母的任意重排
单表替换密码不再限定固定的位移量,而是将26个字母随机打乱,建立一对一的映射关系(例如A→Q,B→W,C→E,…,Z→M)。每个明文字母被唯一替换为一个密文字母,且同一明文字母在不同位置始终对应同一密文字母(例如所有"A"都加密为"Q")。
这种方法的加密强度高于凯撒密码:因为字母映射完全随机,攻击者无法通过固定位移推测规则。但它的弱点同样明显——字母频率特征依然存在。在英语中,字母"E"的出现频率最高(约12.7%),"T""A""O"等紧随其后;即便字母被替换,高频字母(如密文中出现最多的字母)仍大概率对应明文中的高频字母。
历史上,16世纪法国外交官布莱兹·德·维吉尼亚(Blaise de Vigenère)的对手就曾通过统计密文中的字母分布,结合常见单词(如"THE""AND")的字母组合规律,成功破解了简单的单表替换密文。
2. 多表替换密码:用钥匙打破规律
为了进一步隐藏字母频率特征,密码学家发明了多表替换密码(Polyalphabetic Substitution Cipher)——它不再使用单一的字母映射表,而是根据一组规则(或"钥匙")动态切换映射关系。
最经典的例子是维吉尼亚密码(Vigenère Cipher),由法国 cryptographer 布莱兹·德·维吉尼亚在16世纪完善(尽管类似方法更早被莱昂·巴蒂斯塔·阿尔伯蒂提出)。
由于关键词的介入,相同的明文字母在不同位置可能被替换为不同密文字母(例如第一个"A"→K,若后续明文"A"对应的关键词字母不同,则加密结果也不同)。这种动态替换打破了单表密码的频率规律,使得暴力破解(尝试所有可能的位移)和频率分析(统计单一字母频率)变得困难。

古典密码的局限与启示:安全性的本质矛盾
从凯撒密码到维吉尼亚密码,古典密码学的发展始终围绕一个核心矛盾:如何在规则复杂性与共享便捷性之间取得平衡。早期的凯撒密码因规则简单而易于共享(双方只需约定位移量),但安全性低;后期的多表替换密码通过引入钥匙(如关键词)提升了安全性,却牺牲了易用性(双方需安全传递钥匙,且钥匙管理复杂)。
更关键的是,所有古典密码都依赖一个共同的假设:加密规则本身不会被泄露。
一旦攻击者通过观察密文特征(如频率、重复模式)、猜测钥匙范围或通过社会工程学获取规则(例如审讯通信者),加密系统便会迅速失效。这一矛盾在19世纪电报技术普及后更加凸显——当信息传递速度加快,密码破译成为国家间情报战的核心能力,古典密码的局限性被彻底放大。
20世纪初,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萌芽和数学理论的进步(如概率论、群论的应用),密码学家开始意识到:真正的安全性不能依赖"规则保密",而需基于"数学难题"(如大数分解、离散对数问题)。
由此,现代密码学(以公钥密码体系为标志)逐渐取代了古典密码,但其思想根源仍可追溯至凯撒的位移与维吉尼亚的多表替换——那些看似原始的尝试,正是人类用智慧守护秘密的起点。
今天,当我们用手机发送一条加密消息,或通过HTTPS访问网站时,背后的加密算法(如AES、RSA)已远比古典密码复杂。但凯撒密码的位移逻辑、替换密码的字母映射思想,仍在某些场景中延续(例如儿童密码游戏、简单的隐私保护工具)。
免责声明:本文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视频来源于网络、AI,不代表本站观点,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。本文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,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。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