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rpent 是由 Ross Anderson、Eli Biham 和 Lars Knudsen 设计的一种对称分组加密算法,曾在 AES(高级加密标准)竞赛中位列前三。它以其高度的安全性和严谨的密码学设计著称,尤其以其混淆(Confusion)与扩散(Diffusion)机制为核心,提供了强大的抗密码分析能力。
混淆与扩散的基本概念
在密码学中,混淆和扩散是确保加密算法安全性的两大基本原则,由 Claude Shannon 在 1949 年提出:
- 混淆(Confusion):使密文与密钥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复杂,防止攻击者通过统计分析推断密钥。
- 扩散(Diffusion):使明文的微小变化影响密文的多个部分,防止攻击者通过部分明文-密文对推断加密规律。
Serpent 通过其独特的轮函数(Round Function)和密钥调度(Key Schedule)实现了高效的混淆与扩散。
算法框架:SPN 与 32 轮迭代
-
非线性代换(S-Box)——混淆;
-
线性扩散变换(LT)——扩散;
-
轮密钥加(AddRoundKey)——密钥混合。
Serpent 的混淆机制
Serpent 的混淆主要依赖以下设计:
(1) 固定 S-盒的非线性变换
Serpent 使用3 个不同的 4×4 S-盒(S0、S1、S2),每个 S-盒提供高度非线性的映射关系,使得密文与密钥之间的关系难以预测。这些 S-盒经过严格密码学分析,确保:
- 抗差分攻击:S-盒设计最小化差分概率(DP),防止差分密码分析。
- 抗线性攻击:S-盒的线性逼近概率(LAP)极低,防止线性密码分析。
(2) 密钥加(Key Addition)
每轮加密前,当前轮密钥与数据块进行异或(XOR)操作,使得密钥直接影响数据流,增强混淆性。由于 Serpent 的密钥调度算法生成高度独立的轮密钥,攻击者难以通过部分密钥推断完整密钥。
(3) 轮函数的非线性叠加
32 轮迭代使得非线性变换(S-盒)和线性变换(Permutation)多次叠加,使得密文与明文、密钥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,符合 Shannon 的混淆原则。
Serpent 的安全性分析
Serpent 在 AES 竞赛中因其极高的安全性被高度评价:
- 抗差分攻击:S-盒设计和 32 轮迭代使得差分攻击不可行。
- 抗线性攻击:S-盒的线性逼近概率极低,线性攻击无法有效实施。
- 抗相关密钥攻击:密钥调度算法生成高度独立的轮密钥,防止相关密钥攻击。
尽管 Serpent 未被选为 AES 标准(Rijndael 胜出),但其安全性至今仍被视为理论最优之一,甚至比 AES 更抗某些高级攻击(如量子计算攻击)。未来,随着量子计算的发展,Serpent 的设计理念可能重新被重视,成为抗量子加密的候选方案之一。
免责声明:本文部分文字、图片、音视频来源于网络、AI,不代表本站观点,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。本文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,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