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在网上购过物吗?相信在如今这个时代,几乎每个人都在电商平台上买过东西。但是就是简单的一次购物,却可能会把我们的个人信息泄露出去。

一条个人信息只值0.35元

近日,央广网爆料称,有一些专门售卖个人信息的工作室通过一些社交软件对外发布信息,贩卖个人信息。这其中包括多家知名电商平台的客户数据,这些信息包括所购买的商品品名、数量、价格、交易时间、订单号,以及收货人电话、姓名、地址,快递公司和快递单号等,其中地址详至门牌号。 甚至部分订单显示“未发货”“已发货”“孕妇不能走太远路”等备注信息。

购买者不仅可以指定平台,还可指定日期,但最新数据也是两天前的数据,而非实时数据。卖家自称每条个人信息0.35元,2000条起卖,如果购买量大,最低可打五折。1万条数据只要2300元,甚至可以倒手卖,将价格加上去,从中赚取差价。

记者从卖家处购买了数千条数据,随机对近200条个人数据进行了电话求证,证实被售卖的个人信息中名字、电话、住址等准确无误。

个人信息非法售卖

这些信息从哪来?

经过记者的调出,卖家透露,这些数据主要通过程序从平台上“爬取”(利用平台漏洞窃取用户数据),或者从“企业内鬼”(电商平台内部员工)处买到,而有些数据则来源于物流。

在拿到数据之后,这些人还会对数据进行二次加工,一方面是打乱数据的顺序,去除一些关键数据,这就是所谓的“清洗”;另一方面他们还会把这些数据按照产品分类,年龄分类,地区分类等方式进行分类再对外出售,他们一次出售就是几千条,几万条甚至上百万条。

个人信息非法售卖

购买者利用这些信息干什么?

专家表示,这些信息被多用于营销推广和电信诈骗,这些包含大量个人信息的数据已经成为营销推广和电信诈骗的“基本物料”。

很多公司购买数据出于商业目的,例如推广营销、获取新用户、提高销售额、获取竞争对手客群等。

而电信诈骗则更为常见,甚至还有人借此来进行勒索。其中,在校学生、留守老年人会成为电信诈骗分子重点关注的对象。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个人信息,以此作为诈骗犯罪的基础工具 ,或是利用这些信息对诈骗对象进行“画像”,实施精准诈骗。

个人信息非法售卖

在记者电话求证过程中,近半数消费者表示曾接到诈骗电话,甚至部分人多次接到境外诈骗电话,这些诈骗人员能够详细说出他们的姓名、住址、网购订单等信息。其中,有些是要求他们通过银行转账,有的是以返还商品优惠为由要求提供银行卡。

如何保护个人隐私?

专家表示,这类案件举证大部分容易因扩散渠道不具有单一性和唯一性,导致无法确认泄露主体而呆滞维权失败。此外,依靠暗网交易软件获取的数据来源更加私密,形成监管盲区,给执法部门带来很大困难 。

保护个人隐私

有关部门要不断明确各方权责,将举证门槛降低,并且加大处罚力度;企业及负责人应做到知法守法,承担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义务,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,企业内建设网络安全防御体系、加强数据备份和信息保密等工作;个人要提高安全防护意识,具备一定的敏感性,谨慎点击链接及网站、创建安全性较高的密码等。如遇诈骗电话或骚扰电话可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举报。

免责声明:素材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