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的陆小姐最近有点烦:手里的信用卡换也不是,不换也不是,让她很郁闷。郁闷源于不久前在一家娱乐场所刷了信用卡消费。

银行忽来电,促加密或换卡

陆小姐告诉记者:不久前请朋友去唱K,之后用广发银行信用卡付了账。第二天,广发行信用卡中心的工作人员打电话,问她是否在娱乐场所消费过,并说由于可能涉及风险,建议她要么给现有的卡增设密码,要么换一张新卡。“我平时都是凭签名消费的,现在突然叫我加密码,听说加了密码后一旦出问题持卡人就要承担所有责任,银行就不管了。银行非要我加密,是不是想推卸责任?如果不加密码就得换卡,不是更麻烦?”陆小姐还觉得,她所去的那家娱乐场所是比较正规的商户,自己常去消费,那是不是以后去一次就要换一次卡?

并非推责任,是为堵截风险

记者就此事向广发银行咨询,该行信用卡中心人士表示,银行这么做“的确是从风险角度出发,也是为了保障持卡人的资金安全”。

该人士解释,银行后台监测部门会实时监测信用卡交易,一旦发现持卡人在存在风险的商户消费过,就会致电持卡人,建议其对没有密码的信用卡增设密码,有密码的就更改密码或者换卡,尽可能提前将风险堵截,“陆小姐这个案例,风险商户未必就一定是她此前刚去光顾过的那一家,但她的卡肯定是被监测到在风险商户使用过了,所以我们才会给她打这个电话。否则,银行是不会平白无故就要求客户加密码或者换卡的”。

那为何一定要加密码?该人士称:“过往确实有一些案例,是由于持卡人没有妥善保管密码而承担了大部分责任,但实际上,根据我们的测算,添加密码后就相当于多一重安全保障。若在日常消费中持卡人能注意用卡安全,密码被偷盗的可能性较小,即便丢了卡,对方不知道你密码,也不能盗刷。但若是仅凭签名,则可能被仿冒,让盗刷真实发生,即使后续能通过法律手段追回,整个过程也会比较耗费精力。所以,两者比较,将风险提前堵截在密码‘大门’之前,仍是一个好的选择。”

密码加签名,会更安全一些

实际上,陆小姐所遇到的问题并非个案,“到底是凭密码安全还是凭签名安全”早已引起持卡人的广泛关注。

银行人士表示,这两种方式其实各有利弊,不过是风险前置和后置的问题。设置了密码,将风险提前阻挡,但一旦被盗刷,在责任认定上确实更难一些,持卡人担责多少不好说;仅凭签名,失卡后容易被盗刷,但签名是否被仿冒相对容易判定,最终可能银行、商户、持卡人三方共同担责,损失也许会小一些。“但不管哪种方式,妥善保管自己的信用卡和密码,注意用卡安全才是根本之道。”银行人士还建议,综合来看,选择“密码签名”的多重保障模式会更安全一些。

不过,需要注意的是,现在很多银行推出的“挂失前失卡保障计划”更多的是针对仅凭签名消费的信用卡,从这个角度来说,“仅凭签名”似乎多一重“事后”保障。

设密码与否,出事自证清白

可喜的是,针对这个热点问题,广东省高院在本月初以三大银行卡纠纷典型案例给出明确指引,并对时下克隆卡纠纷明确两点原则:只要是克隆卡,银行须担责一半以上,无密码信用卡若用户保管不善也应担责。有密码,用户要自证清白;无密码,银行要自证清白。

此外据媒体报道称,广东省高院澄清“银行卡不设密码被克隆持卡人无需担责”是误读。根据省高院的指引,对设置了密码的银行卡,持卡人对密码的泄露没有过错的,对银行卡账户内资金损失一般不承担责任;持卡人用卡不规范足以导致密码泄露的,一般应当在50%的范围内承担责任;对于未设密码的银行卡被伪造后交易的,发卡行如办卡过程中履行了不设定密码后果和风险的提示义务,持卡人需承担不超过卡内资金损失50%的责任。